西风吹破黑貂裘, 多少江山惜倦遊。 红叶已霜天欲雁, 绿初蓑雨客吟秋。

该诗若成稿于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任翰林院检讨、作者近80岁前后,“与无职同为素朋,同以志憾优()忧游(邎)林泉十余年”时。于身披貂裘氅蓬,仿佛置身于西风撕裂呼啸的边塞莽野中,见祖国山川几经作战,沧桑依旧正与自己乐此不倦的笔耕习以为常而又怜惜之意。然而透过霜后红叶的天际,几队寥寥可数的大雁,抛别青天弥留之情,匆匆北去;难得秋雨使眼下的衰草返枯泛绿,以衰草短暂的绿意叹息时令的无情,真是各守天规,平分秋色!好一副抒情赏景的画卷。此时作者的心情由爱恋祖国河山的民族情怀瞬即转到大雁远去、草木已秋、吾更苍老的悲凉消退状态。 暮年,作者虽挤进京院宦海,但位卑性秉,决定了他为官的拘谨倦厌(“正直刚方,结义相许”),两年后便布衣归田。从事伴其人生的墨耕笔作,九年后病逝于家中,享年89岁。 方石的书法粗犷遒劲,“笔墨间生气凛凛”、“大书尤其伟”、“名海内”、“能荟萃汉、魏六朝、唐宋而自明一家”。其“铁画扠枒亘古”“雄一世”。清书法家包世臣评其未能品,时求者“均以纸畀之归求”,而难以获之。 该诗是于方石的精品力作。即是一幅书法瑰宝,又是一首不亚于李杜的名诗佳作。于的书法存世见多幅,一首七字九字书幅为多,,以诗的形式、多字出现,尚属首例,我们今天有幸赏识,真是天赐良机,大饱眼福,也是收藏中的一大闪光点!

于方石(1713-1801),名:于令淓,字箕来;别号方石山人、方石山櫵等。大水泊村人,虽出身书香仕宦,但笑廉过人。其母李氏瘫病两年,痉挛失语。自身允蹈,还日夜伴母穿洗衣解,尝药哺食。夜半焚香其以代母为安。母殁又结庐塚侧,负土筑坟,炎瘴目疾、三年不歇,总以习书研法相随。乾隆甲午(1774年)省乡试副贡。丁酉(1777)应顺天乡试中式稍逊北元,易贡元。于71岁,癸卯(1783)中举人,转年直隶永平府敬胜书院主讲官。丁未(1787),任莘县教谕;美誉古今。于78岁,庚戊(1790),乾隆皇帝钦赐翰林院检讨。二月后归田,书作伴生。于嘉庆六年(1801)夏月病逝于家中,享年89岁。存世书法,今视至宝,清包世臣称为能品。
|